在华农农学学农有多好?他用十年回答!
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学金
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
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
获“华农之星”荣誉称号
……
从2014年成为华农
农学(丁颖创新班)的大一新生
到如今博士即将毕业
当2020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
博士研究生罗昊文
回顾在华农成长的近十年
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是他最深的体会
个人简介
罗昊文,农学院2020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。本科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(丁颖创新班),毕业后保送本校硕士并于二年级成功申请硕博连读。2024年获华南农业大学第十届模范引领计划“华农之星”荣誉称号。
本科阶段,累计获得一等、二等和三等奖学金各1次,获第四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活动三等奖。研究生阶段,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,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。
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一项,排名第九;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共10篇,中科院一区论文5篇,中科院二区论文5篇,累计影响因子达到54.571。
上下滑动查看
从2014年本科入学到如今博士即将毕业,回顾在华农度过的十年,罗昊文说:“我的心态变得沉稳,也更加能吃苦,更加接地气了。”
从青涩少年到沉稳青年
罗昊文在试验田劳作
“一粒米背后的辛勤耕耘”
“一粒米背后的辛勤耕耘”,是罗昊文对农学的研究定义。
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在罗昊文心中,每一粒米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。从播种到端上饭桌,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农人的汗水:播种、插秧、施肥、灌溉、收割、加工……看似平凡的步骤,都是耕耘与收获的生动体现。
罗昊文在做实验
而用科学研究的眼光来看,水稻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实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。除了种植水稻和田间管理,水稻播种后,如何施肥、灌溉,以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,使其长得更好、产量更高、口感更佳,需要深入研究;在田间,水稻的生长情况需要监测,随着而来的还有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。
每年的七八月,大部分学生正在放暑假,但对罗昊文来说,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。
在华南地区,双季稻是水稻种植的主旋律,而早季稻的收获季节正是每年的七八月。除了收割实验稻,对罗昊文来说更重要的是紧跟实验,并测定水稻产量的关键数据。为了取得两季或两年以上的实验数据以保证准确性,他还得抓紧时间进行下一季的耕作,确保晚季稻能及时播种和插秧。罗昊文处理实验数据
“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”
回首在华农的十年成长,罗昊文最感谢的是导师唐湘如教授:“可以说没有唐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。”
本科起,他就师从随唐湘如教授,在科研上获得了很多悉心指导;到了研究生阶段,唐湘如教授更是鼓励他勇于创新,全力支持他的科研想法。与此同时,华农的教学将理论、科研与实践三者结合,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,也是罗昊文能够坚持学农的重要原因。“除了下田之外,老师还会带学生去下基层、去不同的农业公司的基地参观,学生还能亲自参与大田生产,在大二的时候就有进实验室参与科研的机会。”
当然,坚持科研最重要的,还得是靠自己。在罗昊文看来,决心非常关键:“农学很重要,想学习农学的同学,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。”
脚下有土,心里有光
在华农,你将收获绝对值得的成长
高考出分在即
欢迎各位考生家长实地参观!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后台
回复“招生”
获取更多2024华农本科招生信息
我们在“双一流”华南农业大学
期待你的到来!▶ 往期回顾
▲ 2024,华农招生“靓”在哪?一文话你知!
▲ 华南农业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,正式发布!
▲ 暴雨受灾华农学子,有专项资助!
点赞↓在看↓分享↓
向“华农之星”学习🌟